总理未来的货币政策可松可紧

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,谈到货币政策时,他指出:“去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像降息、降准、定向降准等措施,这不是量化宽松,我们始终注意把握货币供应量的松紧适度”。

  我认为,总理未来的货币政策,简单而言,就是比较灵活,可松可紧,用三个字来形容,就是保(保持经济增长)、增(增加民众就业、收入)、控(控制通胀、系统风险),透露出强调“灵活”、“市场化”和“既利当前、更惠长远”的货币政策思路。

  中央政府未来不实施过于宽松或过于从紧的货币政策,我认为原因是由于货币政策一共有三种实施方式,一是宽松、二是从紧、三是不太松也不太紧(适度)。

 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对经济的一种刺激,如同让一个体虚的人吃人参、鹿茸、燕窝等珍贵补品,能起到强身健体、回复精力的作用,但是,补品不能过量吃或经常吃,否则会让人虚不受补,体内平衡失调,反而生出其他病症。

  而从紧的货币政策,则像是一个人节食减肥,如果走到极端,这种食物吃少了,那种食物也吃少了,甚至是不吃了,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、影响身体机能,甚至减肥效果可能也不理想,甚至在事后出现“反弹”。

  因此,中央的货币政策一般不会是“宽松”或“从紧”,而是根据实际需要,该松时松该紧时紧,保持灵活,以便一方面有足够的资金来发展促增长、增就业,保民生。

  这种灵活的货币政策,有些像2000多年前汉朝实施的货币政策。早在2000多年前,汉高祖刘邦刚立国,面对连年战乱导致国库空虚、经济萧条,刘邦推出如下的经济政策:先以“秦钱重难用”(前朝秦朝的“秦半两钱”每个重十二铢,约8克重)为由,颁布“更令民铸荚钱”的命令,将每个重十二铢的“秦半两钱”改铸成只重三铢的荚钱,但仍当“秦半两钱”使用,这就是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,令西汉政府财富无形中增加了四倍。

  西汉政府有了钱之后,采取了大兴水利修建白渠、治理黄河(政府投资大型基建);代田轮耕制(提高生产技术);“勿扰狱市”(允许商品自由交易);“轻徭薄赋”(减税)等促进经济发展措施。

  随着措施的推行,西汉经济逐渐好转,但后遗症却出现了,《汉书。食货志》指出︰“农业弃捐而采铜者日蕃……奸钱日多,五谷不为多。”意思是大家都跑去做采铜铸币这种赚快钱、但风险高 的金融业,不但让市面上的钱越来越多,容易出现不良资产,更导致搞五谷(实体经济)的人不多。

  汉文帝发现这种情况后,首先是将重三铢的荚钱,改铸成四铢重(收紧货币政策);其后,进一步开放原来归国家的山林川泽给民众,以及大力利用并开发渔业资源(即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)。

  经过文帝、景帝将近40余年的整治,形成了一个“吏安其官,民乐其业”的社会环境,史称“文景之治”。虽然历史不可能重复,但历史经常会重演,本届政府的货币政策,应该也是保持货币政策灵活性,如无特别意外(大地震、环球金融危机等)放宽货币政策的机会不大。

  简而言之,总理李克强的货币政策思路就是虽然家里可以生产很多大米(印钞票),但吃饭的量还是应刚刚好(灵活、适度的货币政策),有足够营养、能长身体(保增长、增就业)就行,避免吃得过饱导致高胆固醇(经济泡沫)与高血压(系统风险)。【我要评论】

两会热评

更多

金融创新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,并非所有的创新都值得鼓励。而在我国,社会总体上对金融创新认识不足,公众普遍缺乏对金融工具的了解。在这种情况下,少数互联网企业和个人滥用金融创新,危害极大。【详细】

金融监管需要反思的是,监管者为什么会手持“尚方宝剑”,却往往难以做到有法必依、执法必严呢?监管者以约束和规范金融行为为己任,谁又来约束和规范监管者的行为呢?【详细】

文/新浪财经专栏作家
梁海明
分享到: